摄影模板
日系不只是小清新在网路上搜寻日系摄影这关键词,只会搜到一堆教人拍照后期低对比度,低饱和度,留白,要有一点过曝。然而,那不是观念上的东西,跟着做只会得到一堆形似而不神似的照片。 日系不是矫情,不是空洞只有色调而没有内容,更不是故作文青、自我感觉良好。 日系不只小清新。 摄影术的流行 摄影术传入日本的历史其实与中国与香港的情况大同小异。起点也是源于十九世纪西方帝国主义武力入侵,日本被逼结束锁国政策,开放港口。随着欧美的商品和文化传入而逐渐植根萌长起来的。 不过日本的现代化过程比较中国来得顺利一些,较少受到外国入侵和持续的内战,比如说在明治维新以前的德川幕府时代,日本便享有240年的和平。是以在传统文化方面较有成就,日本的摄影发展因而也呈现了独特而具国族性的既柔又刚的风格──也许就是所谓的菊花与剑。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蒙受了战败和原子弹轰炸的耻辱和残害,这两件事在日本人心中的阴霾挥之不散。加上战后早期沦为了美国的半殖民地,经济百废待兴,乃令当时日本部分年轻的摄影人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强烈的哀伤、狂暴、反叛的情绪。 香港为人熟悉的老一辈日本摄影师有森山大道,荒木经惟。但其实同期还有一个对整个日本摄影影响深远的人——东松照明。1989年7月号的『艺术新潮』,向目前活跃于靠前线的43位摄影家寄出一向问卷调查,请他们就日本摄影家选出十件欣赏的作品(单张、摄影集、或系列皆可)。票选结果木村伊兵卫的秋田系列与滨谷浩的『里日本』获十一票同列首位,东松照明则以『十一时零二分──长崎』与森山大道的『日本剧场写真帖』、荒木经惟的『新婚旅情』、林忠彦『日本的作家』各得8票名列第三。 东松照明和很多当时的摄影家拍摄了很多关于战后的照片,同期较知名的还有并列形成了一个光辉的时代。六十年代是日本摄影史上的黄金时期,社会,时代和摄影密不可分,摄影家在面对苦涩社会和自我的耻部时绝不回避,拍出很多具冲击力的摄影作品。好吧,说了那么多,不是要去谈日本史,只是想大家了解一点:所谓日系,除了小清新以外,还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和风格。 然则,日系是什么? 由中国传入,在日本札根发展的审美观主要体现为以下两点: 一:侘寂(わび・さび) 词源本身如同此字在汉语中相似,不具有很好的意思,到了14世纪,可能受到禅宗等的影响,这个概念开始受到积极评价,从而融入了日本的美学意识中。 茶道当中「侘」所包含的意思不仅是粗糙,也包含虽然外表一般但追求质感,追求美感的意愿的这层意思。「侘び」的意思通过「侘び数寄」这样的熟语来表达,指的就是指清淡但高质的茶,以及喜欢喝这种茶的人。 而侘茶人,如同《山上宗二记》所写,也就是那些「不持一物,唯觉悟、工夫、技术三者齐备者也」的人,也被称作「贫乏茶人」。到了千宗旦的时候,单独一个「侘」字指的是「无一物」的茶人。 由此可以看出「侘び」是在否定了世俗普遍意义的美之后产生的「无一物」的美。「侘び」的核心是禅,是禅的主体否定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体现。禅的「本来无一物」的思想使「侘び」否定了一切现有美的形式。 简单来说,它指的是一种直观的生活方式,强调在不完美中发现美,接受自然的生死循环。较好地了解侘寂的方式就是接受这一观念,并开始在个人日常生活中注意侘寂的例子。 而寂字初也不是什么特别美的概念,《徒然草》等古书中记载这个词有年代久远的书册散发出阵阵浓味的意思,到了室町时代,这个概念在俳句的世界中得到了相当的重视,还被纳入了能乐等艺术形式中,并开始理论化。 侘び追求的是一种无需繁华,不要装饰,直指本源的精神。 二、幽玄美 暗示,而不明示的美。 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前,主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。在美学领域,将中国作为技能的“艺”和作为理法的“道”结合起来,形成了关于“艺道”的思想。和歌曾被看作是艺道中主要部分。藤原俊成(1114~1204)着有《千载集》,其子藤原定家(1162—1241)是《新古今集》的撰写者之一。他们认为技能的训练固然十分重要,但只偏重技巧,理法或“道”便会减弱。于是主张超越单纯技能方面的训练,追求内在性的修养,以达到“幽玄美”的境界。 这张照片在网络上爆红,我作为拍摄者本人常常看到一堆「技术比器材更重要的论调,说这是场AE86跑赢GT-R的比赛。 那不是技术!日系的本质——与人的连系。 别人都在说:有好器材不等于有好技术,重要还是技术吧! 我想纠正这种想法,器材固然只是低层面的东西,有钱便买得到。但技术于我而言同样是低层面的东西,愿意花时间去学,再难懂的理论终也能融会贯通。 然则什么是比技术更高层面的东西?我认为是灵感和对情感的体会。 灵感不是容易有的东西,但只有福至心灵的灵感才可以把作品升华到一个与别不同的层次。那可能是单纯热爱摄影的反应、可能是单纯喜欢被摄景/物/人的反应。那些都不是偶然,而是经年累月的努力,再加上一点「刚好来访的运气」以及对的时地人才能造就的。 就是因为艰难才更珍贵。 而比起灵感更高层次的东西是情感。 人生数十年这一程,没有人带什么到这裹来,也没有人能带走什么。只有在人生中经历的种种情感才是存活过的证据。 快乐如是、悲伤如是,失望、担心、狂喜、期待⋯⋯ 正面的负面的都是情感。「有心、有感,便有憾。」情感是人生活在世上,对现实的知觉和回应。 人只有确实地体验这些感觉、并将它表现出来,照片才有灵魂。没有这些东西,摄影师只是过客,只是刚好经过把发生的事纪录下来而已,当中没有「自己」的存在。 所以,闻名的大师(当然不是我)他们的经历大多是悲惨深刻的,没有这些过去,也就没有他们的作品,没有那么有力,也没可能有那种深度。这是买不来、学不来、等不来的。 就像得奖的照片,即使同样的事地人,其他人(又或我)再去拍摄,也一定得不到同样的结果。因为景转、心转,所有事情都不同了。摄影讲的“一瞬即永远”,大抵便是这种意思吧。但不用悲伤,因为以后还会有不同的好作品,人生不只有一个画面美丽。 |